查看原文
其他

CCTV《焦点访谈》| 国测一大队:走!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

GIS前沿 2021-06-14


天下为公、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,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。为了国家,他们贡献智慧和力量,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,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。2015年7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自然资源部下属国测一大队6位老队员、老党员的回信中写道:几十年来,国测一大队以及全国测绘战线一代代测绘队员不畏困苦、不怕牺牲,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,为祖国发展、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,事迹感人至深。

西藏那曲海拔4200米。

每换一个地方,大家都得经历一次闹肚子的过程。这样的工作生活条件,对自然资源部下属国测一大队队员来说,是习以为常的事。从1954年建队以来,国测一大队队员们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,先后六测珠峰、两下南极、36次进驻内蒙古荒原、4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,48次踏入新疆腹地,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,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提供了宝贵的数据。

自然资源部下属国测一大队老队员邵世坤说,他在新疆四千米的山上,在雪里睡了七天七夜。山陡帐篷背不上去,凑几个狗皮褥子垫上,上面弄个帆布一盖。等完成任务下山的时候,他走路都困难。

2015年,邵世坤老人与大队老队员一起,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,回忆起六十多年来国测一大队不畏艰苦、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,一代代测绘队员不畏困苦、不怕牺牲,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,为祖国发展、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,事迹感人至深。

六十多年来,一批批新队员来到国测一大队,踏上前辈们没有走完的山山水水。何志堂1998年参加工作,这时候的一大队,正在实现转型,技术力量更强,装备更加先进。他在大学里没有学过重力,而现在一直在搞重力。

地球上每一个地点,受地心引力的影响,都有不同的重力值。精确的重力值对经济建设、国防、航空航天都有重要参考价值。国测一大队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,可以精准到小数点后八位。可是仪器精准,但也娇贵,难以操控。何志堂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心,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操作,摸透了仪器每一个构造和部件。

2006年南极考察,一个月的海上颠簸,仪器还是出了故障。经过数个昼夜的维修调试,何志堂解决了连国外生产商都难以解决的故障,使我国首次在南极建立了重力基准。何志堂学的不是重力测量,却成为行业内屈指可数的专家型人才。

程小凯是85年出生的年轻人,带着一批更年轻的90后队员,成为国测一大队的新生力量。

2016年,国测一大队为适应更高、更精密的测绘要求,购买了无人机,成立了新部门。测绘用的无人机,少则几十万元,精密而结构复杂,飞行难度很高。

既要掌握飞行,又要在飞行中实现精密测绘。年轻人们驻扎在无人的旷野,顶着烈日、冒着严寒,小心翼翼地重复着每一个枯燥的动作,原本一年的训练计划,队员们半年就完成了。

时至今日,国测一大队队员们仍然奋斗在最艰苦的地方

自然资源部下属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说:“忠诚奉献是这个队伍的魂,6000米永远是氧气不足的,新疆的戈壁滩永远是风沙大的,这是改变不了的。所以说改变的是人的装备,不变的是人作业的精神和作风。”

 

国测一大队一代代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。而在西安有一座大学,也是走出来的,这就是60多年前从上海西迁而来的西安交通大学。2017年12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,向当年西安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,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,为西部发展、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。

潘季老先生今年84岁,1956年,他还是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。交通大学始创于1896年,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,被誉为“中国工程师的摇篮”。1955年,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主体从上海迁往西安,实现东西部教育均衡,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。1956年开始,在一批当时国内顶尖教授学者带领下,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。

在潘老的记忆中,环境的不适应,生活的艰难,都是些无足轻重、不值一提的小事。那时候,全校教职员工都是一门心思要把教学和科研工作迅速展开。

潘季说:“轴承研究所创建实验室,要加工一些零部件。我们的教授就推着架子车,把要加工的工件拉到几十里外,加工了再拉回来,这样的条件下大家都有一种奋斗的精神。”

用最快的速度创建一流学校,尽早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,这是西迁老教师们共同的心愿。60年的奋斗,2017年,西安交大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,位列全国第二,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一。

潘季说,这60多年来西安交大培养出34位院士,毕业生大概接近25万,可贵的是40%都留在西部,很多都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。

60年,一甲子,当年西迁教职员工们栽下的梧桐,如今已经变成参天大树。

潘季说:“看着它从小长到大,我们都老了,很高兴。”

2017年,15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希望继续弘扬“西迁精神”,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回信作出重要指示,还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:“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。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,无怨无悔,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,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”

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:“知识分子有种历史认识和家国情怀,他们认为爱国没有选择项,我喜欢了,我想选我就选,我不想选就不选,爱国没有选择项,而且奋斗永远在进行时。”

管晓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,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,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,毕业于清华大学。没有工作几年,管晓宏希望出国继续深造。那时候公派留学名额很有限,西安交大还是为管晓宏争取到了宝贵的名额。

1995年,正是国内人才大量流失、青黄不接的时候,管晓宏回到了西安交大。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。

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还很落后,连一个实验室都没有。30平米起家创业、20多年潜心科研,管晓宏院士主持的实验室,在电力等生产制造系统优化调度、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,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。

许领出生于1982年,是中国科学院博士,曾经师从于刘东生院士。刘东生院士60年潜心研究,创立了黄土学,确立了中国黄土高原的成因,被誉为“黄土之父”。从2005年大学毕业开始,许领也走过了黄土高原无数的沟沟壑壑。在黄土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,2016年入选西安交大“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”。当时,沿海一些名校也看中了他,可许领却很执着。

许领说:“刘东生先生在世界上首次把中国的黄土高原成因解决了,我就希望通过5年,哪怕10年、15年、20年的时间,用我自己严格的实验条件,严格的实验标准,严格的误差分析,把黄土高原力学分区在我能力范围之内进行一个总结。”

许领的研究,一旦形成成果,对我国西部地区未来的开发建设,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,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成本。可是这需要5年、10年、甚至20年的潜心研究,需要走遍整个黄土高原,这条路漫长而艰难。

许领说:“因为我们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,愿意为之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,所以耐得住寂寞,也就不存在寂寞了,而是非常幸福,非常开心的事情。”

潘季说:“在每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干一点事情,除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以外,还要为民族国家发展留下一点痕迹,这样回顾青春,幸福是奋斗得来的,总书记讲得非常感动人心。”

在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老党员身上,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老教授身上,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艰苦奋斗、报效国家,什么是重道义、勇担当。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如火种,薪火相传,在后来者身上熠熠生辉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者、奉献者、奋斗者。


- END -


文章转载CCTV焦点访谈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不要小瞧测绘人,有些你们看不懂,有些你们来不了!!

女生最不想嫁的11大专业男生,哭了哭了...

向死而生 | 高精度测绘的新市场机会

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落地,哪些跟测绘相关?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